关注微信公众号
庆音健康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传染性疾病 >
观鸟同时,小心“鹦鹉热”
传染性疾病
2024-07-03 13:24:56
描述
外出接触鸟禽类时需要提高警惕

4月1日是世界爱鸟日,随着春天的到来,许多朋友都会选择去踏青春游,赏花观鸟。但近期多地报道鹦鹉热病例,外出接触鸟禽类时需要提高警惕。


虽然称之为鹦鹉热,但鹦鹉热不仅只有鹦鹉携带。鹦鹉热又称鸟疫,是一种由鹦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可以发生在主要为鸟类,包括鹦鹉、长尾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它鸟类,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人类在接触后有被传染可能。


 连呼吸都能“中招”

人在被病鸟啄伤、抓伤或者屠宰拔毛时可能被感染。除此就算没有主动直接接触鸟禽类,居住或工作的环境旁有很多鸟禽类,吸入了病鸟的干燥粪便、羽毛或呼吸道分泌物的气溶胶,也有可能“中招”。


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被漏诊、误诊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但多为急性起病,高热伴全身不适、纳差、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可侵犯肺部导致肺炎,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与感冒、流感、细菌性肺炎等类似


患者常常会因为症状多变、不够独特,一般的常规检查很难检测出来,没有留意禽鸟接触史而被漏诊、误诊。如果因类似症状入院治疗,一定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禽鸟接触史。


重症也会“要命”

鹦鹉热的重症感染也可能引起多器官衰竭。治愈后有几率复发,要注意预防。


如何避免感染鹦鹉热?


两类人需要特别注意防范鹦鹉热:

1.养鸟或爱好与鸟禽类亲密接触的人群;

2.在鸟禽养殖场在乌禽养殖场、动物医院、实验室、禽鸟检疫站、动物园等环境的工作人员。

图片


养鸟(禽)人士须注意卫生

保持养鸟(禽)环境的卫生,在清洁粪便时要戴上口罩和手套,以免致病微生物扩散到空气中,被吸入人体而感染。另外,将鸟笼悬挂于室外通风处,每次赏玩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


购买处理活禽要注意防护

购买活禽时要保持距离,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若发现禽类出现鹦鹉热症状应立即隔离,并及时处理病禽。若接触禽类后出现相应症状,应立即就医。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宁波疾控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