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85%左右原发性肝癌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因此,肝硬化患者应加强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肝癌发生率。
肝硬化的症状
肝细胞受到损伤后,损伤区域被细胞外基质或纤维瘢痕组织包裹,如这一损伤修复过程持续反复发生,则纤维瘢痕组织越来越多,逐渐形成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肝硬化通常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临床上讲肝硬化大致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代偿期即指肝硬化早期时(1期和2期),大部分病人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可有腹部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症状,多呈间接性,常于劳累、精神紧张或伴随其他疾病出现,休息和助消化的药物可缓解。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病人的营养状态尚可。 失代偿期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类临床表现。主要为临床分期中的3期、4期和5期,各期的特异性表现为: 3期有腹水但无出血,可伴或不伴食管静脉曲张;4期以食管静脉曲张为主,可伴或不伴腹水;5期主要为脓毒血症及肝肾综合征。 除以上特点之外,这三期均可能出现的表现如下: 可有食欲减退,腹胀、腹痛、腹泻,乏力,体重减退等。 出血倾向: 牙龈、鼻腔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紫斑。 内分泌系统失调: 男性性功能减退、乳房发育,女性不孕及闭经。 慢性病容: 表现为面色黝黑、口角发炎、面部的毛细血管扩张等。 皮肤表现:可出现蜘蛛痣、肝掌。 雌激素灭活障碍:表现为男性乳房发育。 胸、腹壁静脉曲张: 严重者曲张静脉可在肚脐周围形成水母头形状,甚至可在曲张的静脉上听到血管杂音。 黄疽: 若出现黄痘,则预示病情进一步进展到中期,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 发热:大约1/3的患者中可有不规则发热,主要与感染及病情活动相关。 移动性浊音阳性: 若出现腹水,可表现为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肝性胸腔积液: 多见于右侧 (85%) ,偶有双侧 (2%) 及左侧 (13%) 肝性脑病: 随着病变进展至晚期,可出现肝性脑病,有肝臭和扑翼样震颤。 肝大脾大:一般肝硬化患者,早期肝脏增大,晚期坚硬缩小、触诊肋下不易触及。如并发肝癌,肝脏可坚硬如石,体积增大。35%-50%肝硬化患者有脾脏肿大,多为中度,偶有重度。
肝硬化患者的日常护理
除及时去医院治疗外,肝硬化患者还需要注意: (1)不宜进行重体力活动和高强度体育训练。代偿期病人可从事轻体力劳动,失代偿期应多卧床休息。 (2)严格禁酒,避免不必要药物。各种解热镇痛的复方感冒药、不正规的中药偏方及保健品都可能会导致肝脏代谢负担加重,造成肝毒性损伤。 (3)若已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进食不宜过快、过多,食物不应过于辛辣或粗糙,进食带骨的肉类应注意避免吞下刺或骨。 (4)食物应该以易消化、产气少的粮食为主,持续少量蛋白及脂肪食物,常吃蔬菜水果,调料不宜过于辛辣。保持大便通畅,不宜用力排便。 (5)乙肝和丙肝病人可以与家人和朋友共同就餐,但应该避免血液传播的途径,不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有创伤的生活用品,接触开放伤口时应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