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庆音健康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非传染性疾病 >
如何应对心梗?日常防范,早识别,早送医!
非传染性疾病
心梗
2022-08-30 13:52:46
描述
防范心梗这样做

什么是心梗?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由于供养心脏的血管即“冠状动脉”突然堵塞,造成心肌持续性缺血从而引起心肌的坏死。心脏的缺血坏死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甚至猝死的发生。因此,早期有效识别心梗至关重要。

图片

图源网络


心梗有没有“前兆信号”?


(1)心前区:突发性、压榨样的心前区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恶心、憋闷感或濒死感等,就要考虑急性心梗。

(2)胸骨后:有明显的胸部紧迫感,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疼痛可能放射到肩部及前臂、可伴有冷汗、头晕等。

(3)上腹痛:一些胃肠道症状,如感觉持续加重的“胃痛”、饱胀、恶心、呕吐,特别是活动量增加时反复出现,也预示心梗发作。

(4)牙痛、下颌痛:一累就牙痛、一生气就牙痛,或是劳累、激动后牙痛加剧,都可能是心梗前兆。这种痛往往累及多颗牙齿,可伴有冷汗、肩痛等,女性更常见。

图片

图源网络


(5)左肩、左腋下疼痛:左肩、左手臂内侧出现钝痛,可能放射到小指和无名指,如果伴有胸闷、气紧,更要警惕心梗。

(6)后背痛:常常是今天后背痛,第二天改成了下巴痛;或是今天痛,第二天又不痛了。出现这种疼痛转移的现象,也要提防心梗。

(7)嗓子痛、脖子痛:咽喉堵塞感、颈部紧缩感,可伴有呼吸不畅、大汗淋漓等症状,如果没有哮喘或上呼吸道感染,就要考虑心梗。

(8)头痛:心梗有时会以神经症状为首发表现,患者会有头晕头痛、肢体瘫痪,或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类似中风的表现,老年人常见。

(9)无痛心梗:多见于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心悸、憋气等,这类心梗对心肌的损伤往往更彻底。


一旦发生心梗该怎么办?


牢记两个“120”


(1)发病后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突发心梗,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一时间赶往最近的医院,尽早就医,以得到及时的救治。


(2)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降低心梗病死率及致残率。时间就是生机,时间就是生命。出现典型胸痛症状时要警惕心梗发生,早期识别,不可盲目服药,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就医,充分把握120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

图片

图源网络


心梗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发因素,比较常见的有:

(1)劳累。如竞技性运动(追赶、冲刺等)、负重登楼、锻炼过度、连续的脑力活动而缺乏休息等。

(2)情绪激动。愤怒、紧张、大悲大喜等激动的情绪均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加重心肌缺血,或者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堵塞冠状动脉。

(3)饱餐。饮食后人体代谢会大大增加,心率会加快,暴饮暴食后血液大量分流至消化系统,进一步使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另外,饮食中如有大量脂肪,会导致血脂突然升高,易引发血栓。

图片

图源网络


(4)大量吸烟。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会损伤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进而引发冠脉痉挛或血栓。

(5)寒冷刺激。寒冷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并减少冠脉供血量。

(6)便秘。便秘时因用力排便和屏气,导致腹内压、胸内压和血压升高,这不仅影响血液流动,也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可能诱发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7)手术、创伤。手术、创伤情况下,人体神经和内分泌平衡失调。手术中麻醉造成的低血压,创伤时大出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都会导致冠脉供血量减少。


如何有效避免心梗的发生?


(1)营养搭配,合理膳食:少吃动物脂肪,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尽量不吃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控制胆固醇的摄入。

图片

图源网络


(2)适度运动:最好进行快走、慢跑等较温和的有氧运动,老年人和心脏不好者最好别参加竞技性运动。

(3)注意保暖:冬季心梗高发,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提高警惕。外出时做好保暖。着重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回到室内不要急着脱掉衣帽,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

(4)提防晨起突发心梗:晨起后动作最好轻柔、缓慢,最好在床边坐2分钟再站起来,还要及时补水。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服降压药,注意控制清晨血压。

图片

图源网络

(5)调整心态,愉悦精神:保持心态的平和,避免精神紧张焦虑、大喜大悲。

(6)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加班、熬夜。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