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选择机构还是独立执业咨询师? 以宁波为例,从几位资深来访者的经验来看,选择心理咨询师的重要参数——2个"5",尽量选择执业时间5年以上(5年意味着专职,系统受训,以及咨询能力已经被行业认可,有相对多的经验,评估能力和临床能力)、咨询费用在500元每节以上的心理咨询师(相同资历,如果在一线城市,咨询费用会更高),这样的咨询师工作时长3000+小时。 关于是选择机构,还是独立执业的咨询师,在相同费用预算下,机构里的咨询师的收入需要扣除机构的提成与运营分摊费用,从这个角度出发,靠谱的独立执业咨询师性价比会更高一些。 图源网络 从您近年的从业情况来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2 从我近年遇到的青少年个案来看,青少年最多的心理问题是抑郁与焦虑症状,占比近80%,引发的表面原因多种。其中有部分确诊为抑郁症,需要服药。 青少年处于儿童到成人的关键过渡时期,正在经历许多成长阶段性的重要命题——身体的发育与变化,自我认同,性别认同,独立与依恋的需要与矛盾,在同伴集体中位置的确认,认知的提升发展,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等。父母不再是孩童期间想象的无所不能、规矩也不再是理所应当应该遵守,可能逐渐产生对成年人权威的质疑与不认同感。 如果恰好幼儿时期没有得到好的照顾,心里没有可以信任的依恋对象,在经历上述那么多重要议题的困惑时期,身边没有可信任的成年人询问讨论;或是在青春期出现了创伤事件,被周围不友善的甚至有破坏性的人际关系影响,很可能造成孩子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图源网络 #3 父母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父母是青少年的家人、养育者,在心理咨询中的定位是青少年的养育人、监护人与付费人,决定了青少年的家庭养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青少年个案中,和孩子见面前,我会先和父母进行初始访谈。很多时候在与父母的访谈中会发现,孩子的状态与父母的状态是互相照应的,孩子貌似常常情绪激烈,父母好像也情绪失控易崩溃。这些往往与当下的疲惫和想象中的恐惧、担忧有关。 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咨询,父母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改善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当家长存在言语暴力、行为暴力的情况,单单孩子调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咨询室中诉说的内容都应隐私保护,除自杀、自残等威胁生命的行为想法,以及提示父母带孩子去精神科就医需要主动跟父母提及外,我们不会向父母透露任何孩子的私密信息。所以父母、家人在心理咨询的整个流程中应保持足够耐心。 家庭治疗(指家庭成员全部参与的心理咨询形式),会与青少年的个体咨询相结合,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家庭人际环境改善的基础上,个体的改善更容易持续。整个咨询的时间也会更短,总费用也随之降低。 图源网络 在您的个案中,什么是让您印象深刻的? #4 我观察到有留守儿童经历的人,幼时父母在他乡务工,被留在家由老人照顾。他们从小缺少父母的照料,与父母完全谈不上亲密和了解,而老人往往还要干活,体力精力上都没法照料小孩,这些小孩就像生活在一个没有成人保护的空间里,往往容易卷入一些创伤事件(如熟人的性侵犯,同伴的性游戏)中。 但他们无法辨别危险、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当逐渐长大接触到更多知识才猛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曾经经历的那些在持续地自知或不自知地影响着自己,感觉很痛苦。关爱留守儿童,别让儿童与父母分离,让儿童被保护,真的非常重要。 图源网络 #5 目前大众是否存在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如何正确看待? 1、病耻感。许多人就算觉得不适也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这是社会上对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普遍说法),害怕被人当作是“精神病”。 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硬扛着,等着"长大了就好了"。而时间拖得太长,会使得干预困难更大。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尽早干预,积极干预,是大原则。可能家长们愁死的事情,在咨询师这里评估下来并没有太大问题,这也是常见的。 2、"我病了,百度说的。" 很多人会在网络如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查找核对病症,一对照觉得自己得了各种各样的病。 作为咨询师,我帮着青少年辨别过自己是否是同性恋(本人是LGBTQ友善咨询师),辨别过心情忽上忽下是否是躁郁症,其中90%都发现其实并没有。百度上看看都是病,但咨询师从细节出发,达到评估标准才是病。有几次,我会说:“不好意思,要生这些病你还不够格儿,别自己吓自己,多来问。“不是问百度,是问咨询师。 图源网络 放松点,躺平一会儿。每个人都有追求健康和快乐的权利,如果有持续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的负面情绪和疑惑,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