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型胃癌?什么是弥漫性胃癌?
胃癌在病理分类上分为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
肠型胃癌常见于中老年患者,部分病例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常伴有萎缩性胃炎与肠化生的发生,常见于老年男性患者,病程较长,发病率较高,但预后较好。
弥漫型胃癌较少见,比较容易出现在青壮年人群,这些人大多数没有慢性胃病史,但是病情发作之后恶性程度比较高,预后比较差。
图源网络
什么是贲门胃癌?什么是非贲门胃癌?
贲门癌属于胃癌当中的一种,多见于患者的贲门组织,规范来看贲门癌是胃癌的重要分支,有少部位食管下段的腺癌也可以划归到贲门癌的范围。明确一点来说,发生在锯门齿状线五公分以内的称之为贲门癌,而五公分之外的则称之为胃癌。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而且贲门癌与胃癌的症状表现以及肿瘤位置均有不同。
临床方面贲门癌和胃癌都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但其病理症状以及治疗措施等多个方面会产生明显的区别。贲门癌可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疼痛以及声音嘶哑等表现,严重者可伴有体重下降以及全身消瘦的情况出现。而胃癌早期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之后会产生轻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导致患者的上腹部位隐痛不适。
图源网络
健康饮食对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性
另外贲门癌发病之后,肿瘤将会堵塞到食道,导致患者全身感觉到不适,治疗工作相对要麻烦一些。而胃癌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除非胃肿瘤产生肿胀的情况,容易导致在进食时特别困难。胃癌的早期手术非常重要,及早手术可以清除病灶,避免癌肿的扩散以及发展。
胃癌:致癌研究和新治疗策略的进展
Lornella Seeneevassen , 1 Emily Bessede , 1, 2 Francis Megraud , 1, 2 Philippe Lehours , 1, 2 Pierre Dubus , 1, 3和 Christine Varon , 1,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 [ 12 ] ,胃癌是全球第5大最常见癌症和第3大致命癌症。其地理发病率仍然存在异质性,大多数病例发生在东亚(2018年为619,226例),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有趣的是,在过去十年中,西欧和北美的胃癌发病率有所下降 [ 13 ]。
已知不同的危险因素会影响胃癌的发病率,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涉及世界上近50%的人口,并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其中5%至15%发展为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不到1%发展为胃癌。Correa级联显示肠型胃癌是如何从幽门螺旋杆菌诱导的慢性胃炎开始的,随后是胃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发育不良 [ 14]。肠型胃癌亚型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而弥漫性胃癌亚型还包括遗传和遗传因素。大约10%的肠型胃癌病例与EBV感染有关,有趣的是,EBV阳性胃癌主要与MSI分子类型相关,并且与扩散/混合胃癌亚型相比,其生存预后更差 [ 15 , 16 ]。
图源网络
幽门螺旋杆菌患病率一定影响了胃癌发病率
胃癌发病率的总体下降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患病率降低和饮食习惯改变导致肠道型胃癌的减少 [ 13 , 17 ]。在过去十年中对肠型胃癌的更好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一点,而Correa级联为其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了一个窗口。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治疗,无论是作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可以降低发生胃癌的风险。它还降低了早期胃癌患者的异时性胃癌发生率,并改善了胃体萎缩分级的基线 [ 18 , 19 ]。
相反,弥漫性胃癌亚型,不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而且发病率仍在增加。由于其主要的遗传和遗传起源,弥漫型胃癌似乎更常见于年轻患者(<45岁),且与更差的无病生存率相关,而伴有慢性胃炎的肠型胃癌似乎主要出现在45岁以后(大概70岁左右)[ 20 ]。胃癌趋势不仅显示两种胃癌亚型之间以及胃癌定位之间的明显进化比率,与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远端胃癌相比,贲门胃癌发病率增加[ 13 ]。
尽管胃癌发病率很高,但与北美 (2.7%) 或欧洲 (8.5%) 相比,东亚的胃癌存活率似乎更好,5年存活率为64.2% [ 12 ]。事实上,风险因素的理解有助于制定针对胃癌的策略,并且在东亚已经建立了筛查计划,允许早期检测胃癌。例如,在日本,超过50%的病例在早期被诊断出来,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27% [ 13 ]。亚洲胃癌病例大多是非贲门,且能够被及早发现,同样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活动和相关计划。此外,内窥镜筛查和高危组织学监测等二级预防策略已取得成功,并将进一步有助于减少幽门螺杆菌诱导的胃癌 [ 18 ]。在北美和欧洲,非贲门胃癌发病率有所下降,而贲门胃癌发病率保持稳定并可能增加 [ 13 ]。此外,非贲门胃癌似乎在老年人(>50岁)中减少,而在年轻人中增加,尤其是女性,这可能更多地与自身免疫性胃炎相关,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相关性较低 [ 15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不会影响贲门胃癌趋势 [ 18 ],重要的是要找到前体病变或生物标志物,以便早期发现并进行治疗。
图源网络
加工肉类、红肉的摄入与许多癌症相关
尽管如此,胃癌的发病率并未跟随幽门螺旋杆菌的流行而爆发,这表明其他风险因素(如宿主的遗传、幽门螺旋杆菌菌株特征以及咸味饮食等环境因素)在这种疾病中的作用。事实上,东亚人群拥有高毒力的幽门螺杆菌菌株,这些菌株具有与胃癌相关的细菌致病因子的变体,例如VacA、CagA癌蛋白和其他蛋白质,包括BabA和SabA外膜蛋白 [ 21 , 22]。慢性炎症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最近的一项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 (EPIC) 研究侧重于饮食的炎症潜能与贲门和非贲门胃癌风险之间的关系:对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476,160名受试者进行了14年的随访,结果表明,饮食的炎症潜能与胃癌风险增加有关。由食物摄入引起的低度慢性炎症可能与贲门胃癌风险相关,非贲门胃癌的模式不太一致 [ 23 ]。
此外,包括胃癌和结肠直肠癌在内的许多癌症都与食用红肉和/或加工肉类有关 [ 24 ]。这些食物含有致癌物质,如在高温下烹饪产生的杂环芳胺和多环芳烃,或腌肉或熏肉中的N-亚硝基化合物和多环芳烃。此外,加工肉类含有大量盐分,这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此外还有吸烟和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低,这些都是抗氧化维生素的来源 [ 25 ]。
图源网络
除了外部因素外,宿主易感性等内在因素也会影响胃癌。几乎40%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是由于CDH1的无效突变造成的[ 26 ]。此外,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显示除CDH1之外的其他种系突变,例如肿瘤抑制基因SDHB、CTNNA1、STK11和参与 DNA 修复的基因PALB2、BRCA2和ATM。此外,患有影响DNA修复基因、TP53、APC以及肿瘤抑制基因 ( BRCA ) 的综合征的患者更容易患上胃癌。[2,5,6].
以下为本篇的英文原文,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