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庆音健康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癌症 >
这两项检查让你远离胃癌!一文看透胃癌的发生机制
癌症
胃癌,胃镜
2022-09-01 14:27:03
描述
胃癌筛查

之前的文章和大家提到过,胃癌可分为弥漫性与肠型,其中弥漫性胃癌受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影响,较不可控,且预后差。肠型胃癌相比更为常见,占胃癌的80%以上,且发展模式较为清晰。


肠型胃癌是怎么发展的?


图片


肠型胃癌发生模式: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GIN→胃癌。


GIN被称为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包括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N)。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我们可简要将胃癌变前分为三大过程:


(1)慢性炎症(非萎缩性),属于最轻型、常见的胃炎类型,可受幽门螺旋杆菌影响,离胃癌还很遥远。


(2)如非萎缩性慢性胃炎一直没有治愈,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已经属于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癌前状态


胃黏膜萎缩是指胃腔固有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进展为胃腺癌最常见的胃黏膜状态是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统称为CAG。


肠化生指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的现象,常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患病病人需要高度重视,防止癌变。


(3)慢性萎缩性胃炎情况反复后,胃黏膜出现不典型增生(即GIN,GIN已属于癌前病变,甚至部分HGIN可归为早期胃癌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经过发展,胃癌悄然而至。那么如何防控胃癌的发生?


这两种检查,让你远离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筛查

胃镜筛查


80%早期胃癌患者没有临床症状,部分有症状者也仅为饱胀不适、消化不良、上腹痛等轻微不适,极容易被忽视,导致大部分胃癌被发现时已为晚期,所以及时进行筛查非常重要。


根据《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对于胃癌防控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胃镜的定期筛查也十分重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局限于胃窦的生理性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患者,无需复查胃镜;局限于胃窦的病理性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每3年复查胃镜;对于单一黏膜部位肠化生伴胃癌家族史、或存在顽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炎的患者,可考虑3年内复查胃镜;对于伴有肠化生的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每2-3年复查胃镜;对于累及全胃的重度CAG伴肠化生患者,则建议每1-2年复查高清胃镜。


摘自: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高危人群应进行胃癌筛查


尤其是40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应进行胃癌筛查:


1、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

2、有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史;

3、既往发现有癌前病变(如胃息肉、胃溃疡);

4、胃癌患者的直系一级亲属;

5、存在多食腌制食品或高盐食品;

6、存在饮酒、抽烟等生活习惯者。


图片


之前几篇文章我们介绍了胃癌的致癌机制,分别为:幽门螺旋杆菌、肿瘤干细胞、肿瘤微环境等,今天这篇将继续描述微生物组与胃癌的关系。


50%感染率!幽门螺旋杆菌的防治及对胃癌的影响

胃癌是一种干细胞疾病:揭秘胃癌干细胞

胃癌的致癌研究:何为肿瘤微环境


点击上方链接可跳转相关文章,多角度探究胃癌的发生机制。


庆音健康研究平台精选、翻译、转载相关科学文献,为各位读者提供外文文献研究方向与思路,仅供各位参考,如翻译有歧义,以英文版为准。


胃癌:致癌研究和新治疗策略的进展

(E篇)

Lornella Seeneevassen , 1 Emily Bessede , 1, 2 Francis Megraud , 1, 2 Philippe Lehours , 1, 2 Pierre Dubus , 1, 3和 Christine Varon , 1,


胃癌是一种微生物组疾病


尽管胃曾经被认为是一个无菌环境,但现在已知它容纳了许多细菌物种,导致幽门螺杆菌与胃微生物群的其他居民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现在的数据表明,胃里有一个庞大而多样的细菌群落,其定植密度从10到10³个菌落形成单位/g [91]。


此外,分子技术和计算分析的最新进展提供了证据,表明在胃上皮细胞中定植的复杂微生物群与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影响胃内稳态和疾病[92]。目前,很少有研究检查微生物组成和胃癌结果的差异。组织学进展为肠型胃癌的关键步骤之一是萎缩性胃炎的发展,这是一种由于壁细胞损失和非螺杆菌微生物群过度生长而导致胃部 pH值升高的疾病[14]。这种胃的胃酸过少促进了细菌的定植,并可能促进胃癌的进展,证实了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胃癌的发生 [14]。


图片


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自发性胃癌的INS-GAS小鼠模型中,无菌小鼠比无特定病原体 (SPF) 小鼠的胃病变发展时间要长13个月[93]。此外,作者还发现,与具有复杂胃微生物群的INS-GAS小鼠相比,幽门螺杆菌-单核杆菌关联加速了胃炎和GIN,但会导致不太严重的胃损伤并延迟GIN的发作。该数据证明了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胃癌的发生,并且已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得到证实,具有受限共生微生物群的胃定植可以复制不同肠道微生物群对肿瘤病变的促进作用[94]。


此外,最近一项描述了胃癌患者的微生物群,并将其与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胃癌微生物群的特征是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幽门螺旋杆菌丰度降低以及其他细菌属(主要是肠道菌群共生体)的富集。此外,对微生物群功能特征的分析表明,胃癌患者的微生物群与亚硝化微生物群落的存在相容。因此,患有胃癌的患者身上有着具有遗传毒性潜力的失调微生物群落,这与胃炎患者不同 [95]。


图片


最近的两项研究描述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患者的胃微生物组。台湾的一项研究分析了Correa级联反应不同阶段(胃炎、肠化生和胃癌)患者的胃上皮相关细菌种类 [96],发现胃炎患者和肠化生患者的整体微生物群组成相似。在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确实更常见且更丰富,对应于癌症特异性特征,梭菌属、梭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在这些患者中也更多,尽管它们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仍未得到证实。


在这项工作之后,另一项研究将胃癌患者的胃微生物群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97]。作者发现一些细菌类群在胃癌患者中富集,特别是促炎口腔细菌种类、产生乳酸的细菌和产生短脂肪酸的细菌。这些结果目前只是描述性的,幽门螺杆菌仍然是唯一直接与胃癌发生有关的细菌。


尽管有几项工作表明胃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胃癌的发生,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在胃癌背景下潜在的基于微生物群的治疗或预后策略的报道。因此,有必要在这个方向上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以下为本篇的英文原文,供参考。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