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庆音健康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情绪疏导 >
明明努力避免,为什么我的缺点还是越来越像父母
情绪疏导
心理健康
2024-07-03 13:37:16
描述
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

“我的孩子长大后,总说我像她的外婆,还是那些我最讨厌的缺点,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或许会让一些父母感同身受。


网络个案:

一位来访者说,他小的时候,最怕爸爸打他。每次他作业写不好,爸爸从不告诉他哪里错了,直接一巴掌打过来,还让他自己说错在哪里。每次他都很恐惧,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了。


后来他自己有了孩子,他发现,自己居然不知不觉地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有一次,孩子满眼含泪地跟他说,“爸爸,我真的不知道错在哪儿。”他当时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觉得特别心疼和惭愧。

图片

从此以后,他非常注意,避免再使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在对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种现象叫强迫性重复


也就是说,我们会不自觉重复一种从原生家庭当中习得的行为模式,不管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认同或者不认同,都会不自觉重复它。


曾经被羞辱的孩子,在成年后,会不断地去“制造”类似的场景,互动再次得到类似的结果,以致于再次感觉被羞辱。

曾经因为妈妈抑郁没能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在成年后会不断被受苦的女人吸引,那种“她在受苦,我要去照料她”的熟悉感,与之交往,不断去照顾对方,从而不断体验到时时刻刻需要照顾母亲时那些相似的痛苦体验。

没有人愿意让自己重复那些痛苦悲伤的体验。但是,如果没有人帮助,自己也没有超级的领悟能力,人们是很难从那些体验中逃出来的。

人也在这些重复中想要寻找,万一。万一这次我成功了,我改变了对方,拯救了对方,我就得救了呢?!


那么,面对“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需要时时反观自己的行为,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模式到底是自己认可的,还是一种来原生家庭的惯性。这种方式我们自己喜欢吗?小时候我们经历这种方式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受?


对于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有所察觉以后,我们可以努力减少或避免它对我们的影响。如果情绪难以纾解、行为难以控制,可以选择求助心理咨询师,自己放下的同时,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将痛苦重复下去。


文章的最后,我们看看下面这封信——

图片

亲爱的女儿:


记得你几年前曾经问我,小时候过得好不好。我以前觉得自己过得还好,但一早就知道我的父母过得并不好。


现在我明白了,父母在他们的婚姻里历劫,我也是。


我早早就想着,长大了一定要过得和我爸妈不一样。所以我很聪明地给自己找到一个和我爸不一样的男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我也自认为与我妈妈完全不同,我心里一直想着,我才不要和她一样。老实说,你爸爸之前说我和我妈像的时候,我特别不乐意,但是后来连你也这样说了。或许我不得不承认这点,但为什么还像,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


时光告诉我,父母婚姻的劫中,我和我的哥哥都没有置身事外。我自以为聪明地认为“反着来”,但反着来,其实还是一个劫。


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就是一个逃不开的劫。


现在,我的孩子,你也长大了。


有时候听到你发脾气时冲口而出的那些话,我很揪心,你好像也不得不经历着我和你爸爸这个劫。我既心疼又担心,我怕是我害了你。我怕你有一天向我哭诉你和你老公孩子的不幸福,最初的原因是我和你的爸爸,我们害你一长大就想要逃离,急着找人结婚。


我当年也曾经历过这些,我不知道这些痛苦在未来会造成更大的痛苦。如果你正在经历,不要忍耐、不要忽视。


你问我怎么办?


首先,你需要自己赚钱,能够变得更加独立一些;然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去把自己身上父母的心结解开。解开之后,后面的人生才是真的自己在过。而不是带着父母的劫,开始自己的浩劫。


我知道你会满肚子委屈,但总是有些话是不方便和我说的,你可以去寻找朋友,也可以尝试着寻找咨询师去倾诉。


我从咨询师口中,明白了什么是“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强迫性”这三个字,真的很痛。“重复”,更是我作为妈妈不想让你再去经历的。


如果你孤独,和他们聊聊天,让心里的秘密有个地方放;如果你想找到有人关心你,他们比大多数人要善解人意,更耐心,愿意听;如果想要倾泻负面情绪,可以跟咨询师试试发火, 偶尔发个火,天也不会塌。


希望未来你心头轻松,这才是我想给你的礼物。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