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庆音健康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生活方式 >
特殊人群口腔健康指南:孕妇与婴儿篇
生活方式
口腔护理指南
2023-02-17 11:32:49
描述
孕妇/婴儿口腔护理

孕妇篇

特殊人群口腔健康指南

计划怀孕时应接受口腔健康检查,治疗口腔疾病。


怀孕1-3个月,口腔治疗一般仅限于处理急症,要避免X线照射


怀孕4-6个月是孕期治疗口腔疾病的最佳时期,口腔治疗最好在此阶段完成, 但也应注意在保护措施下使用X线,不要照射盆腔和腹部。


怀孕7-9个月尽可能避免口腔治疗,急症需治疗时,选择不含肾上腺素等收缩血管的药物进行局部麻醉。不可进行拔牙以及长时间的复杂根管治疗等创伤性治疗。


图片



孕期和产后更应坚持刷牙、漱口。怀孕时,孕妇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下降,内分泌发生改变,会使牙龈的易感性增强,容易发生妊娠期龈炎,表现为牙龈充血、肿胀等。


孕妇和产妇进食次数增多,食物中糖等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大,若不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很容易导致菌斑的堆积,引发口腔疾病。


因此,“坐月子不刷牙”的说法是错误的,孕产妇更应保持正常的口腔卫生习惯餐后漱口,早晚刷牙等。


婴儿篇

特殊人群口腔健康指南

婴儿出生之后,家长应每天用软纱布为孩子擦洗口腔,可有效预防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俗称“鹅口疮”)。


牙齿萌出后,可用纱布或软毛刷轻轻地为孩子擦洗口腔和牙齿。当多颗牙齿萌出后,家长可用指套刷或软毛刷为孩子每天刷牙2次,并确保清洁上下颌所有的牙面,特别是接近牙龈缘的部位。


图片


两岁大的孩子会想自己刷牙,但父母应明白这个年龄孩子手的精细运动能力尚未形成,不能真正刷干净牙齿。因此,家长应帮孩子刷牙,每日至少2次。



不当的喂养会危害婴幼儿口腔健康


相对于人工喂养,母乳喂养时乳牙患龋病的危险性低。喂奶姿势会影响婴幼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最好抱着喂。奶瓶是人工喂养的器具,奶瓶放置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造成牙颌畸形。

 

奶瓶喂养时应选用合适的奶嘴,避免孔洞太大,奶液不需吸吮就流出,使婴幼儿咀嚼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不利于口颌的正常发育。

 

乳牙萌出之后,不要让幼儿长时间含着装有甜奶或甜饮料的奶瓶,尤其不能含奶瓶睡觉,否则会造成婴幼儿龋。

图片


一岁后应尽量减少使用奶瓶,且奶瓶内只能装白水和无糖奶,用杯子或勺喂含糖液体 (如甜奶、果汁、蜂蜜水等 )。


1.5-2.0岁应停止使用奶瓶。

 

因为长期用奶瓶喂养,除了容易发生龋病外,还可妨碍孩子咀嚼功能的发育


莫把病菌口口相传给孩子


唾液是细菌传播的载体。喂养人可以通过把物嚼碎喂孩子,以及把奶嘴或勺子放到自己口中试温度等方式将口腔中的致病菌传播给孩子


致龋细菌越早传给孩子,孩子越易患龋病。所以看护人应注意喂养卫生,纠正不良的喂养方式,同时关注自身的口腔卫生,避免把致病菌传播给婴幼儿。


图片


注意喂养器具的消毒


奶瓶等婴幼儿喂养器具必须做到消毒灭菌,否则,宝宝吃奶时会将细菌带入婴儿体内,导致腹泻、呕吐,还可引起“鹅口疮”。


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后24h内没有使用的奶瓶,仍需重新消毒,以免滋生细菌。


婴幼儿应该在第一颗牙齿萌出后6个月内, 就由家长带去医院检查牙齿, 请医生帮助判断孩子牙齿萌出情况 ,并评估其患龋病的风险 ,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卫生指导 , 如果发现龋病等口腔疾病应及早诊治。此后每半年检查一次牙齿。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