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庆音健康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婴幼儿/青少年 >
心理层面分析:为什么3周岁才能上幼儿园
婴幼儿/青少年
2024-07-03 14:19:04
描述
为什么幼儿园只接收三周岁以上的孩子?

为什么幼儿园只接收三周岁以上的孩子?


首先我们明确下幼儿园和托班的区别——幼儿园是3周岁以上的孩子去的,3周岁以下的幼儿去托班。


图片


这里要谈一谈3周岁这个分界线,大于3周岁和小于3周岁的孩子的普遍差异在哪?

语言和思维发展


3周岁以上孩子,已经可以较为清晰的进行语言表达了。语言表达的清晰,代表孩子的思维结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孩子可以分享在幼儿园时发生的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


3周岁以下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够,难以描述自己如何被对待,除非家人十分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身体状况,很难被发现在外的一些情况。


图片

身体控制能力


3周岁以上的小孩,大多已经可以自主控制排泄。


但3周岁以下的孩子,控制排泄的髓鞘还未形成(一般到18个月才会形成),因此在生活细节上,需要更加细致的照料。


客体恒常性


本文着重讲一下客体恒常性。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3周岁以上的孩子内心通常已经有了让自己觉得安全的客体,即家里每天照顾孩子的主要养育者,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照顾孩子的祖辈、保姆等。当然,如果妈妈能亲自照顾孩子是最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存在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就有了客体恒常性(客体关系理论)。


根据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动力心理学学派中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她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描述了传统精神分析没有讲清楚的出生后0-3岁的心理健康的规律),其中第四阶段(24-36个月),幼儿开始建立客体恒常性。


客体恒常性(object constancy)是指在心里“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客体恒常性的意义在于,当母亲离开孩童的视线之后,孩童心里依然能够保存母亲的形象,不至于因母亲的消失而导致整个世界的崩塌


这意味着孩子有能力处理母亲不在场的感觉,并开始与母亲之外的人建立关系,也就完成了分离与个体化的全过程。


幼儿园会遇到的小焦虑


1、获得的注意力资源分散。幼儿园的老师们面对着许多孩子,可能很难精确注意到孩子的需求。

2、重要性的变化。家里可能只有一个小孩,大人随时都在身边提供帮助,而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寻找玩伴和玩具。


因此在幼儿园,孩子们需要“自力更生”了。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