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性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位妈妈,首先我认为尽量不要让3周岁不到的幼儿去托班。
除了外在客观的监管不力、资质不明外,我更认为这件事情对孩子存在潜在的内在影响。因为这个阶段孩子正经历“分离个体化”和建立“客体恒常性”过程中。
根据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6-24个月是分离与个体化阶段,婴儿在此阶段完成第一轮的分离,形成独立的个体,其中又分为三个亚阶段。 在6-10个月的孵化阶段,孩子开始区分自己和母亲,并产生面对陌生人的紧张反应。身体的分离是个体化的开始;觉察到自己和母亲不同,让孩子心理产生独立和分化。 在10-16个月的实践阶段,婴幼儿生理功能显著发展,具备了去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和一定能力,自恋达到巅峰。这种健康的自恋能够为其后来的进取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奠定基础。 在16-24个月的复合阶段,随着运动功能的发展,婴儿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能够包容自己与母亲的分离。但同时,孤独感和行动受挫时的无助感又导致他对母亲的需要增加,因此产生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也就是说,当孩子顺利经过分离个体化,即心中有一个牢靠、值得信赖的妈妈的形象,才能发展出客体恒常性。
客体恒常性(object constancy)是指在心里“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客体恒常性的意义在于,当母亲离开孩童的视线之后,孩童心里依然能够保存母亲的形象,不至于因母亲的消失而导致整个世界的崩塌。 如果没有很好地经历过分离个体化,那就无从谈客体恒常性了。孩子内心可能会一直有种隐隐的不安,胆小、爱哭、黏人、无法尝试新事物、无法专注、无法与其他孩子大胆说话等等。 “尽量不要让3周岁不到的幼儿去托班”的想法可能过于理想化,但至少父母要知道自己孩子正处于什么阶段,做出的决定对孩子的利弊。 那么能不能尽量考虑周到、观察周到,替孩子选一个好一点的托班呢?如果需要把不到3周岁的孩子送去托管班,我们提出几个建议。 step1:选个普通早上去托班外围看看 1、老师会站在门口迎接吗? 2、负责人和老师是否让你感觉舒服?如表情是否让人感到亲切、轻松、和蔼? 3、孩子们的情绪还好吗?会愿意让老师带进去吗? (孩子们会比较自然地被老师带进去,加分;孩子们一到门口就哭闹、门口有几位生病孩子,减分,需警惕。) 4、跟门卫聊聊(如果有的话),问问“在这上班多久了,工资高吗,老师的工资高吗”的问题。 ——高工资会吸引到合适的人员(合适的受教育程度,稳定的心理状态),且会有愿意认真工作的心情,会对孩子们更为耐心、细致。 ——如果说是低工资,就走开吧。工资低找不到有耐心的、受过合适教育程度、心理状况稳定的人员。老师们对老板的怨气可能会撒到最无助、说不清的孩子们身上。别让自己的孩子去受苦。 step2:如果第一步的外围观察和提问,让你觉得这里可以试试看,直接问问负责人: 1、哪个老师班上的孩子出勤率最高、生病的最少? 2、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是哪个? 如果老师对孩子不好,孩子会很容易生病。因为孩子说不清道不明,常常在身体上表达出不适,算是代替语言。“我去了那里就不舒服,所以我生病了,要留在家里。不要再送我去了。”(这个对幼儿园小班孩子也适合) 把孩子送去托班可能是不得已的,送去之后还是需要多留意。 以上,是实际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