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庆音健康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婴幼儿/青少年 >
爱与教养,如何在相处中体现爱意
婴幼儿/青少年
依恋关系
2022-11-18 13:23:07
描述
依恋关系

今天的文章我想从具体的角度谈一谈,“依恋理论”与中国人常说的“教养”是如何体现在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的。

首先,请尝试说“我爱你”


你是否和孩子说过这句话?是忘记了,还是不愿说?

图片


孩子刚出生时,父母抱着孩子说,“宝贝,我爱你!”拥他入怀、与他对视、和他说话,这是多好的依恋!爱是与孩子之间最好的连接,尝试带着这份爱意来养育孩子。

如果之前忘记说了, 现在试着说出这句话吧!


如果觉得说这句话实在让人不习惯,我们来看看,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教养”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用言语,也能体现你的爱意


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父母给予的“教养”,其实是有先后次序的


图片

满足孩子生存的需要

 从物质上的给予到日常生活上的照顾——孩子成人独立前的吃喝拉撒,到个人必需品、学业费用、人际交往费用等。


例如,若孩子吃的奶比育儿书上写的平均水平要多该怎么办?答案是,应该让孩子吃饱,而不是认为书上说吃多少就吃多少,多了不能吃,这样会太过于教条。


图片


反例:

许多留守儿童只有当父母过年回家时,才会得到一些物品和照顾。很难想象,他们对生存会有信心。有些人会说,我是一个人长大的。好像是在表达,没人在日常生活、生存上照料他。这种情况下,依恋显然是空乏的,连依恋对象都没有。


图片

陪伴,在精神上养育孩子。


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特点的,才是有效陪伴。


例如,当孩子觉得滑滑梯有点吓人,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害怕什么,体会他的恐惧。


孩子的恐惧是需要父母给予理解和支持的,在被理解和支持后,或许能愿意在父母的陪伴下做尝试。若在父母陪伴时也感觉害怕,那就下次再试吧,让他自己逐渐积累勇气。


图片


若父母一味强调孩子必须勇敢,硬是让孩子去做不愿做/害怕做的事情,让孩子害怕大哭,甚至还要被抱怨“没用”。孩子会渐渐自卑,变得越来越胆小。


在孩子的2个快速成长期,2-3岁和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可能会有点别扭,更加需要父母的体贴陪伴。


反例:

1、父母总是拿孩子和别人去比较,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觉得我不如别人好,嫌弃我。这会带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羞耻感,并产生自卑情绪;


2、孩子很小就被送出去养育。可能是带回老家,或许是交由家里的保姆或送寄宿。也许父母从物质角度出发没有亏欠孩子,但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带有感情的照料。不带情感的照顾,比遗弃没好多少。


图片

先身教,再言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行为举止就是正确示例。父母示范再加上适当的解释,孩子渐渐学会并理解一些事情。


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只会讲大道理,孩子不见得会直接反抗,反而"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成了常态。


图片


在孩子进入他的小社会(比如学校),要建立和适应各种规则的时候,这点就凸显出来了。


反例:说教!说教!说教!


以上这3条是层层递进的,前一条没做好,后一条效果将打折扣。


若以上内容你都一一看完,我想你是带着耐心和对孩子爱意的。也许说“爱”不容易,但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传递爱意,你一定能做到。


图片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