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庆音健康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婴幼儿/青少年 >
童年失忆症的例外:那些你忘不掉的童年创伤记忆
婴幼儿/青少年
童年失忆症,童年创伤
2022-11-18 13:31:10
描述
童年失忆症的例外

上篇文章提到,童年失忆症广泛的两种解释原理,再说说看另外一个更有意思的证据解释。


三岁前的记忆,都去哪里了?【童年失忆症】

为什么我们记不得婴儿时期的事情?【童年失忆症】


以下内容来源于《我们为什么不记得婴儿时的记忆》

图片


我们都知道,科学家多么热衷于用老鼠来做实验来得到答案,这个问题也不例外。


在这次实验中,科学家控制着老鼠大脑生成新细胞的速度,他们发现:当放慢老鼠生成新细胞的速度时,老鼠就能够形成更牢固更清晰的记忆,并且能够更容易地回忆事情。


科学家在老鼠经过一个特定区域时,给予它们轻微的电击,然后再观察,当老鼠再次去到同样地方的反应。


什么?难道不是大脑细胞生长快的老鼠能回忆更多的事物,而不是更少吗?与此相反,当加快老鼠大脑生成新细胞的速度时,老鼠却更加健忘,记忆更加模糊了。


图片

正如电脑硬盘,大脑有着有限的存储空间,留给脑细胞的位置也是有限的,所以大脑储存新记忆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新的细胞产生之后,要是没有剩下的空间,就得要覆盖旧记忆。


所以,如果出现新细胞,而且没有多余空位的话,大脑就会筛选出没有用的,可被遗忘的记忆并将它们删除,以此来为新记忆腾出空间。


但有人会拿以下的言论反驳:“我们出生时就脑细胞无数,而且它们不可再造”,这不过是传言罢了。研究表明,脑细胞和神经元在大脑中持续生长着,一直到我们死亡为止。


图片

虽然脑细胞生长速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慢,那为何相比成年人,婴儿时的大脑更经常删除记忆呢?原因有二。


第一,儿时大脑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着。那时候的我们,学习和成长速度比任何时候都要快。这就需要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留给新的记忆和学到的能力。


第二,大脑把那些婴儿时期的大多记忆归为“不重要”。因为说白了,你并不需要记住,那些你在花园里四脚爬爬,千方百计摘郁金香的时光。


图片


所以,对我来说“重要的事情”被记住了——拉猫尾巴会被挠痛,有外婆在背后轻轻抚摸很舒服。

婴儿时期所形成的记忆在成长后出现新记忆新技能之后,这些“不重要”是要首先被抛弃的。总而言之,我们不记得婴儿时期的事情,是因为大脑已经清空回收站了,因为硬盘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等等,我们真的都清空了吗?不,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清空幼年记忆的前提是,没有发生过重要的,印象深刻的事情。


这篇文章,我们聊聊童年失忆症的例外情况。


首先,先来聊一下什么是“记忆”——


图片

记忆带来了什么



1. 记忆塑造个人身份认知。


2. 记忆不仅能够存储,能够联想,还提供了思考的能力。


记忆构成了回忆和想象力。“回忆”和“设想未来”在大脑的同一区域发挥作用,神经活动相似。过去经历的回忆作为想象运用的素材,不能回忆过去(记忆能力的缺失)的人,对未来的想象也同样存在障碍。


图片


因此,生活中没有玩耍过的孩子,写不出好玩的作文。看其他人写的文字,并不能帮助孩子写出一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生动的作文。


3. 记忆随年龄而发展,至25岁达到黄金时期。200比特/秒的记忆能力比电脑还厉害,而且很灵活。


图片

记忆处理的特点



1. 重要的事情记得更牢。


因为进化的关系,我们会尤其认为危险是值得重视的。那些危险的、让我们感觉恐惧的创伤性记忆会被记得很牢,时不时让我们觉得痛苦。


极端情况下,有些创伤性记忆被人体具有保护性地压到了大脑其他黑箱抽屉里,平时不再浮现,失忆了!这段时间+事件+地点,一股脑儿消失了!

图片


但这种消失,并不是真的记忆不存在了,而是转换成了其他方式,比如身体在某个特定条件下,突然变得惊恐、极度焦虑,自己却不知道原因。


大脑皮层的记忆,变成了身体的记忆,出现出汗、发抖、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脸发红、腿发软等不可自控的反应。


2. 不能随意删除


从大脑的结构来看,记忆本身就是细胞,它定义了自我,并使人计划未来,约束你的成长。


创伤记忆的本质是不会消失的。但记忆的存储与表达的新理论发现,“记忆具有可塑性,新旧记忆都有流动性和可塑性。”创伤性记忆带来的刺激可以被降低,甚至完全清除。


这就可以解释“童年失忆症”的一些例外,一些带来持久影响的创伤事件。


图片


因为除了脑袋,记忆还存在于身体。糟糕的身体记忆可能沉到水底像是不见了,但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冒出来,让你知道曾经发生过不好的事情。


你的身体肌肉是紧张,还是松弛而灵活?呼吸是浅而急促,还是深而绵长?遇到突发事件时是战斗、逃跑,还是大脑一片空白完全僵住了?


若这些童年记忆有严重的创伤性,曾让孩子极度恐惧却无法表达,同时又未被及时抚慰、处理的,就成了身体的记忆。那些“症状”在某些相似场景下一次次地表达。


图片

举例:


曾遇见过这样一个小孩,呈现出原始性暴怒、强烈不安全感,没有办法安静下来坐着,常常尖叫、一言不合就咬人,难以接近。这是紊乱依恋的关系吗?


后来他的父母偶然说起,大概1周岁的时候,孩子曾被点燃的蚊香戳到了脸,现在脸上疤痕很小,几乎看不见。这新的原因也要加入到评估中。


“真的会有那么严重吗?就因为那时的受伤,就成了现在这样?”当然,事情总是几重原因叠加在一起造成的。


除了受伤疼痛、恐惧外,孩子还有当时的情绪和氛围的记忆,孩子遇到意外时,可能一家人都很惊慌,互相责怪,开始吵架。


受伤的孩子,身体本身的疼痛,情绪上的恐惧和周围家人的情绪所带来惊吓,多种强烈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印刻成一种情绪和行为模式了。


很多时候,因为孩子发生创伤性事件的年龄太小,即使后来大人们说起,也不会认真对待孩子的恐惧,认为事情已经过去了,告诉孩子也没啥用,以后小心点就好了。但孩子可能因此所表现出胆小、容易受惊吓,也可能表现出无来由的易怒、强攻击性,行为情绪不可预期。


图片


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需要去求助心理咨询师擅长处理创伤的治疗师,可以去帮助承接他的恐惧、不安,帮助他与恐惧搏斗,给予依靠、减缓焦虑、给予安全感,让他有可控感。慢慢改写身体上原有的创伤恐惧记忆,重建安全。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