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大一些,爱和规则之间如何平衡,成了主要议题之一。
先给爱,再说规则 没有安全的依恋关系,就没有真正的引导和权威,教育好孩子变得非常困难。与此同时,孩子遵守人生里的其他权威(如老师、社会规则等)就更难了。
一些父母有时会发愁,如何在孩子那里才能有权威?他怎么才能听我的? 回想我们自己,我们会听从哪些人的话?
首先,他对我来说很重要。例如——这个人对我好,知道我的需求,我在他身上能获得安全感。我喜欢他,愿意听他的,被批评时不觉得羞耻,会愿意改正。 好的关系是教育和遵守规则的基础。 从小不在自己身边的孩子回到身边后无法亲近,对他说话没份量,经常是这个原因。因为对他来说,你不是他最重要的人。 如果现实已经是这个情况了,这里有一些补救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一、别气馁。 当孩子回到身边,只要真的足够关心,也能重新建立好的关系。我们可以告诉他: 1、错过了之前的相处时间,很遗憾,那时候没有照顾你是因为......(表达你的情感,给他一个理由) 2、幸亏,那时候他对你很好,我们非常感激他。(承认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的重要性,感恩有他让孩子觉得有人爱自己) 3、以后,爸爸妈妈一定也会照顾你,爱护你。(承诺对孩子的爱, 让孩子有机会重新建立信任)
二、宽容一点。 孩子不听话,父母愤怒用暴力来强调自己权威的情况也是有的。 如果事后会心疼、暗自后悔,请记得,能修复的关系仍然是好的关系。不要对自己太严苛,是人都会犯错。对自己宽容一些,自然也会对孩子更宽容。宽容,很多时候意味着安全。 但如果觉得孩子就是欠揍,一定要打来泄愤,那请回到之前文章中说到的依附关系里的紊乱型依附,这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恐惧,以及混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忍不住暴力前,请问自己几个问题—— 1、孩子真的犯了那么大的错,一定要这样惩罚他吗? 2、如果当时自己心情好,还会这么对待他吗? 3、希望看到孩子站在你面前,是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的吗?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孩子进入他的小社会(如早教班、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及早发现一些孩子与人相处时的特别之处。行为冲动、情绪冲动都是需要关注的。 尤其是当老师主动告诉孩子的特别之处,父母应加以重视。 与老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配合,尽早发现并解决孩子、家庭的一些问题,带孩子做一些早期干预,能改善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状况,对孩子完成学业、完善人格、人际交流都有极大好处。 自我感觉安全的孩子在课堂上能更认真听讲,更能吸收老师和学校的益处,在学业上更为自如。 “等孩子大了就会好”,是句最糟糕的梦话。大多数时候,等孩子大了,麻烦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