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小学开学季即将开始,家中有一年级新生的可以看看本文。
再介绍一下自己,我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咨询师和舞动治疗师。除了工作室的咨询外,2013年至今,我每周一次在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做公益的学生心理辅导。
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帮助家长们理解家庭与学校的关联与秩序。理解学校和学习在一个孩子心里的意义,在具体的家校联动中,有主有次、抓大放小,比送孩子去一堆补习班更有帮助。
小学阶段,孩子身上出现的状况与家庭环境有着很大关系。我在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做的是亲子咨询——指家长与小孩一起参与的咨询。亲子咨询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所需时间也更短,效果也很持续。 小学阶段,孩子与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业的好坏。
上面是孩子成长与父母、家庭、社会外界关系的简单示意图。孩子从小学开始,从家庭逐渐走向外部的成人世界(学校),学校和老师对于孩子来说,存在着重要意义。
学校和老师对于孩子的心理意义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 带着对父母、家庭的依恋和家庭里学习的爱与规则的模式,去进入到学校(家庭之外的有规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老师约等于父母,同学约等于同伴/兄弟姐妹。 学校/老师的通常指令为:上课听讲、完成作业、学习习惯和方法、维持班级秩序等。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对待老师的方式和对待父母的相似——获得认可、听从指令、服从权威、寻求帮助。
家长和老师如何合作: 在交流合作前,先分清楚各自的负责范围。 家长——是孩子的养育者、生活中的照料者、家庭环境的营造者,是孩子情感和安全感的来源,也是孩子绝大部分情况的最初源头。 老师——是孩子在学校里的负责人,在学习、行为、与人相处等社会性层面的表现上对孩子起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学习成绩有时是一个综合体现,行为、情绪令人担忧的孩子很难有好的学业表现。 老师在接触孩子的时候,就是在和这个孩子背后的家庭养育进行互动,举个例子: 孩子A:会自然地和老师目光对视。 这说明,这个孩子在家里也会和家人目光对视,他们可以面对面看着对方,并进行相对顺畅的交流。 孩子B:不看老师,抗拒目光对视。 老师感觉和他说话很费劲,同时感觉孩子对自己不大尊重。这个孩子在家里可能也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负有责任心的老师或许会告诉家长,“和孩子说话时他都不看人,感觉交流起来不大顺畅。在家里也是这样吗?要是上课也不看老师,那听讲的效果可能就会很差哦!” 家长被提了醒后不要着急去反驳,先去注意自己的孩子平时的行为、情绪,可能会有所发现和改变。 老师的提醒可以促进家长的关注和改变,而家长也应积极配合老师的关心与提醒。 小学阶段:孩子的发展任务
一、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房间,并独立睡觉。 当孩子刚刚尝试独自睡觉的时候,父母可以拿把椅子陪坐在孩子的床边,等孩子睡着了再离开,可以减轻孩子一开始的分离焦虑。适应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2个星期。 一个人睡觉,是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标志。
二、由父母带着一起手把手做事情,父母的行动就是给孩子的榜样。 父母如果只用口头语言去指挥孩子,是没有作用的,孩子反而会觉得有压力、不情愿。 父母如果带着孩子一起做事情,顺利的情况下只要有连续三四次,孩子就会习得新的事务,并发展成自己的习惯。
小学阶段:家长如何引导配合 1、让孩子看到父母本身在工作。 和孩子在同一个空间中共同工作学习,可以是书桌面对面,可以是一起在张大桌子旁——父母在看书,孩子也会看书;父母在笔头工作,孩子也会安静写作业。 2、和孩子交谈。 父母与孩子可以边散步边交谈。多谈谈孩子的生活,不要只谈学习,孩子会习得并乐于和别人交谈。
3、不要给孩子太多机会去选择懒惰。 例如孩子如果不想去散步,父母可以说“不行。穿上鞋,我们走。” 4、鼓励孩子去和同龄人交朋友,进行社会交往。 5、不要让学习变成孩子唯一的劳动。 孩子需要发展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兴趣爱好,并进行一定劳动。否则孩子在假期、毕业之后,会感觉无所适从、容易很懒惰,工作常常不能胜任。 小学的结尾,孩子就将进入青春期。小学阶段顺利度过,可以为孩子顺利适应并度过青春期,学到青春期该有的发展和任务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