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文章很长,我们将分为几个短篇分期推送给大家。我们将系统讨论依恋关系、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尝试着把表面的复杂状况,转化为深层次的根本问题,并寻找根本的解决办法。
心理学家观察到,儿童在成长时所经历的依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长大后的恋爱态度,因为他们在恋爱时会采取相似的同一方式来对待他们的伴侣。
让我们仔细回想,是这样吗?
什么是依附(依恋)理论?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一种心理学、演化、动物行为学理论,旨在探讨“人际关系”:二或多个个体间的感情纽带。 依附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幼童因为社会与情感需求,而至少与一名主要照顾者发展出亲近关系,否则将造成其心理与交际功能长久的不健全。此理论是由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所提出。
之前我们曾介绍过依附理论的著名实验之一,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的恒河猴实验,此实验显示依附不仅仅是由生物本能(如饥饿)所激发。
在这一系列的实验中,新生的恒河猴在出生后很快从母亲身边被带走,并为它们提供了两个代理母亲,一个由铁线做成,另一个由木头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 结果是猴子们会趴附柔软衣物人偶,无论提供食物与否。这些猴子在柔软衣物人偶在附近时也较为积极探索周遭,似乎此人偶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具体关于恒河猴实验的内容,可以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下关于四种依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附、矛盾型依附、回避型依附、紊乱型依附,大家可以尝试对应自己的情况。 01 安全型依附
安全,能形成稳定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安全型依附有助孩子社会情绪的发展,可以忍耐和适应与母亲分离,致力于探索环境,发展出自我的概念。 安全型依附的人心境坦然、容易与人相处;不会预设别人对自己不好,较少产生焦虑和恐慌,愿意主动求助;不怕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伴侣,朋友。 安全型依附的内心感受:“我相信你会回到我身边。因为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去主动请人帮忙也不会感觉羞耻。”
02 矛盾型依附
矛盾型依附的小孩即使妈妈就在身旁,探索环境和面对陌生人时仍会焦虑。
当妈妈离开时,会非常沮丧;当妈妈回到身旁时,又变得很矛盾,明明想跟妈妈亲近却充满愤怒,当妈妈开始注意时又想要抵抗。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此类型孩子的母亲特性为:照顾能力差、不懂如何满足婴儿的需求、言行不一致,前后矛盾的行为。
该类人的人际关系呈现为前后矛盾,心口不一。若是恋爱关系,会产生爱恨交织的情感,不知道该拿他/她怎么办,感觉他/她很“作”。
矛盾型依附的内心感受:“你走开!!你过来!!你别走!你走了我怎么办?你回来了,可你为什么前面走了,我不要理你了!我怎么办?。” 03 回避型依附 回避型依附的小孩会表现出回避和忽视母亲的存在,在妈妈离开或回来时几乎不表现出情绪。 妈妈在的时候不去注意,妈妈离去不表现出紧张痛苦;妈妈去而复返不表达高兴,反而回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不会去探索环境,无论和谁在一个环境中,都没有太多情绪。在陌生人出现时无特殊反应,对待陌生人和妈妈,表面上看是有些相似的。 回避型小孩的母亲特性:表现出疏离、对婴儿不敏感或表现出负面的反应,拒绝或无意识避免身体接触等。其中一部分母亲表现出没耐心。 回避型依附的人表现出退缩、孤立、不易交朋友。其中有小部分对学习知识极有兴趣,对爱好有持续的投入;但对学习没兴趣、缺乏动机的,也大有人在。 这类人的人际关系往往表现出——消极,退缩,冷漠。 回避型依附的内心感受:“我不需要你也不需要别人,我反正是一个人.” 04 紊乱型依附 紊乱型依附的小孩没有固定连贯的反应方式,会依据环境的回应来表现抵抗或回避。 这种小孩往往经历过虐待,如精神虐待/暴力虐待、被忽视或目睹暴力。 紊乱型依附的人通常表现为,情绪易爆发,行为冲动危险、不可捉摸;或常常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容易感到非常害怕,思维无法持续,身体僵硬或者发抖,无法与之正常对话。与人靠近,可能会让他害怕逃避。 紊乱型依附的内心感受:“好害怕......别过来,别靠近我!走开!”
这四种依附类型符合你的面对亲密关系时的情绪吗?想想和自己伴侣相处的时候,什么感觉为多呢? 当我们谈到“去看护自己内心的小孩”时,其实是在说,尝试着连接我们幼年时曾经不安全的依恋,现在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依然常常跳进了童年的伤痛里。 成年之后的现在,你是否已经找到心中的支持?试着找到身边人在支持自己的“蛛丝马迹”,让安全感渐渐住进自己的心里。 有些时候,一个好的爱人或几个可靠的朋友能做到一些。如果没有,可以尝试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5年被全心爱恋的亲密关系或2年持续且专注的咨询,都能让不安全依恋转化为安全依恋。